踏进安庆横山庄园油坊,顿时有种左脚在前世,右脚在今生的错觉。偌大的油坊纯木打造,光线幽暗,四壁悬挂着远古农耕的各种用具,虽是装饰,但恰到好处,十分应景。既然是木榨油坊,所以整个作坊内多为木器,巨大的压榨工具主体部分采用几根百年粗大的上好的檀木制作而成,榨油的木槌足四五米长,直径为盆口粗的同样的檀木,目测一根木槌足有百余斤。
初夏的清晨,山村还是凉意习习,但是油坊内明显感觉升温,几个工人赤膊上身,短裤赤足,开始一天木榨菜籽油的前期准备工作。真正的将已经做好成型的菜籽饼压榨出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到九点钟。
之前有很多繁缛的工作:先要用炒锅把菜籽炒熟去皮,露出黄色的菜籽,然后进行碾磨成粉、上锅隔布蒸煮、出锅扎成圆饼成型,才能上圈装榨,最后木槌撞榨出油。两台火炉烧得正旺,映红了工人的充满沟壑的褐色脸庞,蒸煮的热气夹着菜籽最初的香味弥漫整个作坊,亭亭袅袅,飘出好远。
木榨菜籽油从选籽、去杂、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除炒籽、磨粉是用机械操作外,其他全部靠手工完成。高温蒸煮的菜籽粉的过程需要两个工人配合,一个工人负责上菜籽粉上锅蒸煮,蒸煮温度和时长控制都很讲究,稍有偏差就会蒸不熟或者蒸过头,影响出油甚至不出油。
另一个工人则要手脚麻利地在铁圈内铺上稻草和专用袋,待蒸粉出锅时,趁着热度,打包蒸粉,迅速用脚踩压结实平整,待固定成型,取下用来固定的多余的铁圈,如此反复直到完成当日蒸煮好的菜籽粉。
正在上锅蒸煮和踩饼的工人。待全部菜籽饼做好,工人们早已是大汗淋淋。多年反复千万次的劳作,工人们双手和双脚布满厚厚的老茧,在这老茧中,工人们积累着丰富的经验,也见证了他们对老手艺执着追求的工匠之心。
最后的木榨更是技术的凸显,只能由一位工人单独操作,先是用双手推着木槌前端,用力将木槌向前上方推去,越过榨槽,接着,返身退步,双手又将木槌向后上方推去,木槌前后上下推动的惯性和角度,形成力度,伴随一声吼声,工人遂又返身推动木槌向榨槽方向,发出一声响,木槌不偏不倚,撞击在木楔的正中,干脆、利落、稳准,力度正好!菜籽饼不得不一次次出油。
木槌榨油是整个工序中劳动强度最大的,没有一定的力量和技术,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道工序对木榨工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最先榨油,是几个工人同时上,一边两人,拉开距离。均匀站在木槌的两侧,分别托住木槌和拉动吊槌的粗绳,一声号子,四人同时均匀配合发力,木槌缓缓向前,对着榨槽的木楔子有力碰撞。
刚开始,只需几下的通力合作撞击之后,榨槽底部就能见有油沥出,金黄、清澈、透明,油香四溢。每撞击一段时间,稍作休整,出油不多的时候再塞一支木楔子进去,继续撞击,而后出油,反复千次,越到后来,出油越难。
不论是四人同上还是一人操作,短裤,赤膊,光足,裸露的胸膛,发亮的皮肤,肌肉有力,粗犷的动作,浑厚的号子,在任何一个角度,都呈现一种男性劳作的雄美,一种有硬度的美,一种立体的美,从远古穿越到现代。
趁着空挡,匆匆忙忙扒上两碗饭,简单的早餐,却有着我们城里在早餐中少见的可口的蔬菜。蔬菜用油就是出自他们自己之手的木榨菜籽油。木榨菜籽油的香味更加醇香绵长,它是通过力学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的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杂质少,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无腻味,更耐储存。
木榨菜籽油属冷榨,不同于机械升温热榨,性温不上火,但是产量很少,百斤菜籽出油33斤,一天下来,只有不到200斤的产量,市面没有售卖,都是方圆百里的人私人订购,少有存货,朋友想买几斤,都被主人说抱歉,只能排后预订。
木槌一槌一槌,出油一滴一滴,一声撞击一声呐喊,悠扬古朴。高亢反复的号子吟唱,是对远古瑰宝的执着和尊崇。老手艺在现代科技时代中渐行渐远,淡出我们的视线,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越烙越深……
图文\ 塔影横江 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