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至少已有22个省份启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但“高压”之下,校外培训似乎并未“降温”
◆ 课外培训日益成为家庭开支的“大头”,“一年的补课费,小学五六千,初中一两万,高中两三万,甚至签个一二十万的培训合同,现在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 过热的培训市场甚至引来高端人才,不乏世界顶级院校非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投身教育培训行业,其中许多并不具备教学资质
◆ 面对家长的竞争焦虑,一位教师道破玄机,“杯赛”的取消、在校课时的减少以及对于“超纲”课程的规范,都只能带给学生眼下的“轻松”,无法改变他们最终要面对高考的现实,因为那是能力考试,需要提高试题难度以甄别学科优异、能力突出的“好苗子”
记者丨叶含勇 袁秋岳
原题《校外培训:高压之下仍存虚火 家长竞争焦虑持续放大,专家认为需要建立正确成才观》
每到周末,位于成都武侯区长寿路的学而思培优成都分校桐梓林教学点,就变成了“菜市场”,前来咨询、签约、旁听的家长络绎不绝。
李女士每周六上午都会把上初二的女儿冰冰送到这里补习英语。她说:“明年就要初升高了,班里同学几乎都在补课,一起来这儿的都有好几个。”
冰冰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李女士也说不好女儿的成绩与校外培训有没有直接关联,“反正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补数学和英语,没有间断过,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截至4月27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启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其他省份的工作方案也将陆续公布。但是从冰冰们的遭遇来看,“高压”之下,校外培训似乎并未“降温”。
培训市场持续火爆不良行为滋长
尽管经历了去年5月以来的违规办学整治风波,学而思依然受到家长和学生追捧,其设立的成都分校目前拥有教学点十余个,教职员工数百人,开设有数理化英等学科课外辅导培训课程。
课外培训日益成为家庭开支的“大头”。年轻妈妈小米最近为孩子支付了3万元一年的英语补习费。她说:“一年的补课费,小学五六千,初中一两万,高中两三万,甚至签个一二十万的培训合同,现在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旺盛的市场需求孕育出一个个“应试神话”:“全力化解新政风险,30天提升30-120分”“学员在2017高考中普遍涨分100以上”……
也有家长较真。邱女士在考察了成都数家培训机构之后很失望:“家家都说自己培养出了清华北大的学生,孩子来了就能提高几十分,而事实上,这些‘优秀毕业生’和‘名校老师’的真实性无从查起。”
邱女士向某家培训机构咨询,孩子上高中二年级,月考总分425分,应上何种课程?对方询问了基本情况后,当即画下一年之内能让孩子提高100分的“大饼”,称如果孩子能上他家一对一脱产课程,冲“一本”院校也没有问题。
一些培训机构设有“咨询顾问”,名为给孩子“量身定制”课程计划,实为“让你来了就走不了”。流行的预付费消费模式让工薪家长们肝儿颤:充值2万元,每节课220元;充值10万元,每节课200元。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居民小区和学校周边滋生出无数“小作坊”。成都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向显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校某培训点附近就有150多家培训机构,其中具有合法办学资质的可能不超过3家。
过热的培训市场甚至引来了更多高端人才。近年来,不乏世界顶级院校非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投身教育培训行业,这些毕业生许多并不具备教学资质。一位中学老教师叹息:“本该去当科学家的人也来开培训班,培训市场是该降降温了。”
成都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曾晶介绍,截至今年4月中旬,成都市累计查实1983所有照无证类培训机构、1006所无照无证类培训机构,查处3002次非法办学、违规办证、虚假宣传、安全或消防不合格机构,责令1571所机构限期整改。
市场背后:持续放大的竞争焦虑
全面“禁奥”、全面取消特长生加分……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的举措。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家长为孩子积极“增负”的心态非常强烈。
“虽然不加分了,但以后可能用得上,奥数锻炼思维,钢琴和声乐培养情操,训练增强体质。”徐女士给今年刚上小学3年级的女儿报了英语、奥数、钢琴、声乐和田径,每年花在补课上的费用是4万元。
成都一家在线教育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当地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全面禁止奥数竞赛后,竟然火了一些海外竞赛。据他了解,去年到美国参加“美国数学竞赛”(AMC)的人数大幅增长。
这位负责人坦言,即便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超纲学习”,到了过高考独木桥的时候,“那些自主招生高校出的题可都是高难度,有没有参加过竞赛培训,考试结果高下立判”。
“如果班上第一名都在补课,你补不补?”一名成都七中高一学生的家长说,“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努力,你只能加倍努力”。
“现在上大学不难了,难的是上好大学,于是那些号称‘不上清华就上北大’的校外培训班就牢牢地锁定了家长们。”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校长杨斌说。
同时,曾晶介绍,现在网络传播的许多危言耸听的“爆文”,背后通常有培训机构作推手,加剧了家长的竞争焦虑。
这种现象在家长自建的社交媒体群中尤为明显,那些所谓的“权威渠道消息”其实是制造焦虑的虚假“政策信息”。一些培训机构还会在群里组织线下讲座,名为给家长解读政策,实为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渲染竞争压力,达到营销目的。
,一些找不到出口的家长变得很难理智。
刘先生的孩子成绩一直落后,为提高孩子成绩想尽一切办法。他认为孩子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为了有人能“守着孩子学”,便为孩子报名了“全科一对一”,无法承受的高额补课费让他甚至动用了母亲的养老金。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天天,初中就开始一对一补数学和英语,补课费占去家庭收入的一半。她父亲承认效果其实不好,但也不敢质疑培训班老师,因为其他同学都补,据说效果不错,她不补更跟不上。
乱象之下,“培训热”靠什么降温
面对家长的竞争焦虑,一位教师道破玄机,“杯赛”的取消、在校课时的减少以及对于“超纲”课程的规范,都只能带给学生眼下的“轻松”,无法改变他们最终要面对高考的现实,因为那是能力考试,需要提高试题难度以甄别学科优异、能力突出的“好苗子”。
有专家建议,在为多数学生减压的同时,也可以适当为少数学生“增压”,否则很容易形成有的学生吃不消、有的学生吃不饱的尴尬局面,最终只会把更多学生逼进校外培训机构,让他们以更大的付出去换取更不可预知的后果。
同时,家长也需要建立正确的成才观,适合“超纲”课程的孩子毕竟只占极少数。家长对于制造竞争焦虑的言论需要进行甄别并理智对待,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施压。
曾晶建议,对于家长来说,针对当下培训机构乱象丛生的情况,选择办学资质完备的培训学校,是保障家长、孩子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成都市教育局官网上,市民可以在《成都市民办学校信息地图》中查询到成都市范围内所有具备《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
曾晶介绍,“面对家长对校外培训的巨大需求,我们可以让合格合规、认真办教育的培训学校留下来,将扰乱市场的清理出去。”
下一步,成都市综治委将协助发现违规办学等问题列入专职网格员职责清单,。同时,,探索培训市场常态化治理机制。
向显文认为,培训机构同样应该认真办学、用心做教育,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己任。而当前的培训机构环境,大体仍是先有营销再有教育,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不要落入营销圈套,而应擦亮眼睛。
杨斌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诸多问题,根子还是在学校教育。因此,在鼓励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市场化、个性化、品质化教学探索的同时,更要努力推动学校教育提档升级。
多名受访专家呼吁,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创办有质量的学校教育、为各类孩子搭建成才通道,是当前切实提升公共教育质量,与机构培训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招。来自教育培训相关环节的一些受访者表示:老师但凡能得到与其付出相适应的薪资待遇,他都不会偷偷摸摸去“走穴”,但现在这已经常态化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为遏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该省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集中整改治理。其中,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严禁中小学在职教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授课等将作为此次专项治理的重点。
延伸阅读
治理培训班,要打“组合拳”
文丨张烁
培训是假、赚钱是真,老师课上不讲课外讲,没才艺在学校受冷落,超过孩子承受能力越补成绩越差……读者来信中反映的这些问题,很多中小学家长都感同身受。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如此庞大的市场,本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而满足多元化需求,现在反而裹挟着家长和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究竟应该如何治理?
首先,看看“为啥学”。一边抱怨一边“报班”,是当前中小学生家长中的普遍现象。抱怨,是因为花费不菲不说,还大大加重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报班,是社会大生态和学校小环境两个原因使然。从大方面看,目前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还多“唯名校”“唯考分”,在此影响下,正如剧场中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当周围孩子都在报班、“抢跑”,家长即使再淡定,也无法接受自家孩子“不进则退”。于是,“抢跑”者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从小方面看,在利益驱使下,个别教师为招揽生源,课上“留一手”、课后报班讲。如此一来,即使声明“自愿报班”,家长和学生也不敢不报,否则怎么跟得上课?
其次,看看“为啥办”。近万亿的教育培训“大蛋糕”实在诱人,高额利润诱惑下,一个个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机构是地下半地下状态,未经任何审批,即便被查处最多被取缔,发财机遇明显大于违法风险。此外,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在职中小学校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一直屡禁不止,不少培训机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先和“走穴”的在职教师签订“保密协议”,然后再各取所需。有些神通广大的社会培训机构,还与学校勾连,为学校选拔生源办起“占坑班”“奥数班”,让很多学生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报班。这不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破坏了教育生态。
知道了“为啥学”“为啥办”,“咋治理”就有了方向和路径。今年2月,,明确提出:“重在治标,瞄准治本”。综合整治,,大快人心。但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不可小觑,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治理,一次治理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标本兼治、深挖根子、内外联动、堵疏结合,打好“组合拳”。
在治标方面,要切断培训班与学校和相关教师的利益链,提高违法成本,让一些经常打擦边球的人“不敢办”“不想办”;把打击非法培训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防止违法办班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时,要疏堵结合,如处理好“下午三点半问题”,放学后可以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减少因托管需要产生的辅导班。
在治本方面,需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建立健全评价学生的“绿色标准”,从根本上减弱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培训的盲目冲动。要通过减负提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让他们认识到那些加重课业负担的内容“不必学”,抵制那些诱人的培训广告。
标本兼治最重要的是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只有齐抓共管、综合施治,才能让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负担真正减下来,让教育质量真正提上去。
☞ 学前教育:家长攀比、培训方迎合,非理性死循环如何破?
☞ 瞭望|浙沪“新高考”改革试点追踪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