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艺术,
那还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让人倾听你的真实想法。
习得后一种艺术比前一种难得多,
以至于我们经常为糟糕的关系感到头痛。
在失败的沟通和关系中,
我们会愤怒:“我告诉你!……”
我们会失望:“你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
我们会无奈:“无论我怎么说,他还是那样……”
其实,所有负面情绪的核心,都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现在的世界瞬息万变,时间的压力让我们焦虑,让人没时间倾诉或倾听。然而,心理学家证明,倾听与被倾听已经成为幸福乐观的要素之一。
有谁从来没有过无处倾诉的感觉?有人因此痛苦,又常默默承受。很多日常情景又让这种痛苦时时浮现。
有哪个父母(或者老师)没对孩子说过:“你还要让我对你说多少遍!”
哪个人没有非常恼火地质问过自己的伴侣:“你到底听不听我说话?”
除了表达愤怒,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让别人倾听自己?如果上级、合作方或同事能够更好地倾听,职场生活也会变得更容易。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一个基督徒问牧师:我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牧师当然是拒绝:不行,这是对主的不敬,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
√另一个信徒问:我在抽烟的时候,也可以祈祷吗?
√牧师非常欣慰地回答:当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儿女!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你可以让对方回复你预想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能被倾听与接受的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倾听可以显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自己对于他人存在感和自身存在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小技巧,帮助我们在沟通中降低被拒绝的概率:
①二选一:请问您是明天上午有时间还是后天上午有时间?
(×您什么时候有时间?→别给对方说“我最近都没时间”,或者说出你不方便的时间的机会)
②直入主题:我有话想和你说。
(×在吗→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就没有了回复的冲动。因为TA既没工夫回你“在,请问有什么事吗?”,也不愿多花一个步骤听你娓娓道来前因后果。)
倾诉不是简单地说话。
倾诉,描述说话的动词,强调人们把内心中所有事情全部诉说,比一般说话要更彻底。
特别是失恋和遇到其他挫折失败的人,往往非常需要倾诉。
倾诉作为一种发泄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与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关系。
因为连轴转加班身体开始吃不消,终于坚持不住发起了烧,连去医院的都在一直回复邮件,却仍因请了半天假被高层说“你会生病完全是因为你大冬天穿那么点衣服,现在还要耽误工作”。
很多事情压在一起,小M心里委屈坏了,觉得自己受了夹板气,一瞬间冒出了辞职的念头“去你的我不干了不信还能饿死”,但理性的小M知道在职场上不能用情绪去处理问题,更不该有点不顺就萌生退缩的念头。
不过小M终究是心里堵得慌,给年长些的朋友打电话吐槽了一顿之后,得到了安慰和理解,也明白了自己也有方式不对的地方,心情终于变得平和多了。
——如果你暂时无力改变自己不好的处境,至少找个贴心的人倾诉一下,至少对于你的精力和情绪的恢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还蛮有治愈效果的。
我们在脑中都有对于“理想”倾听者的定义:
他总有时间和耐心,不论我是气急败坏还是焦虑万分,他会试着感我所感。他不指责、不攻击、不贬低人。
他不会用性格解释人的具体问题。他永远洗耳恭听、有同情心。他不会否定问题、评判说者或断章取义。
他不会做出和听者关系不大的概括性“哲学”评论,也不会像“业余精神分析学家”一样,一遍遍解释复杂的恋母情结。
他会考虑令人意外但对听者有意义的想法。
然而,这样的理想倾听者就不存在或少之又少!
最好先从努力理解对方开始,逐渐引导对方自然地倾听我们。如果想要对他人说话,先要自己做好倾听对方的准备。
倾诉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让我们来数一下:
学会对负面情绪解释:你悲伤、愤怒的到底是什么(是在意别人的评判,还是自责自己不够好)
我们只有对能解释的东西,才会有能把握的安全感,才会有足够动力去做出改变。
学会对负面情绪的接纳:停止沉浸在负面情绪里(认识到而不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是改变的契机)
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若能被理解被支持,你将会变得更有力量。
学会对负面情绪的根源追溯:你难以接受的究竟是什么(因为有强势的父母,所以长大后格外讨厌听别人的安排;其实他也没什么错,只是我不喜欢别人不顺着我,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威信)
了解自己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和解决,才能回归理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