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锅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05 04:51:16

离开故乡后,每一个北漂深漂某漂者,不论他成功或者不成功,卖派或者不卖派,当他想起故乡时,浮上他眼角眉梢的第一影像会是什么?

这问题于我,答案想必读者朋友也是意会了——不就是美食么!最啊,无父母,不故土;无美食,不乡愁。感谢你们如此知心。在我心中,家乡的油饼、浆水长面和暖锅子,排名不分先后,不敢厚此薄彼。

对的,这次就写《@暖锅子》。“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晚清翰林严辰此诗,恰是我对隆德暖锅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印象。

 

隆德暖锅:充满仪式感的画面

1980年代,雪落老屋,屋顶一片雪白,雪绒中一点两点的红纸屑,似乎还带着炮仗的回音。年的味道,至此还只是乍起的、零星的烟火气息。夜幕降临,透过新糊的白纸木格的窗棂,透过白格纸上的红色窗花,屋内进行着的守岁场景,朦胧而感人——围拱着暖锅子,一圈子人影摇摇,一缕缕香气扑鼻,一阵阵笑语晏晏,如果你是远归赴岁的游子,这一刻,你一定会被扑面而来年味瞬时融化,沉醉在这席上的春风里。

1990年代,喜锣开道,牵引着骑马(也骑驴)而来的新媳妇,进入这个陌生而沸反盈天的新家门。随新娘子而来的,讲究点的一定有一个陪嫁的暖锅子,或陶制或铜制。盛大新婚宴的压轴菜,也多半是暖锅子。那半明半暗生生不息的木炭红,那五花肉片下压着的椒红与豆白,那浓郁到让人窒息的混合香味,攫取和镇伏了这个场合最会“闹新娘”的几个坏怂的胃口,让一对新人能顺利地走完“敬酒谢宾”的流程。但新娘子也别高兴得太早,期待与她掰手腕的,将是闹洞房的各种骂不得、拒绝不得的坏招数。

2010年代,腊月天的隆德神林乡,一场以暖锅为核心卖点的宁南乡村深度游媒体推荐会,正在进行着直播。随直播团队而来的,多是被黄河水富裕久的银北、银南人,对于六盘山西麓的隆德这一口,他们还是初次品尝。那一长溜在寒风中咕咚着热气的锅子,立时让他们丢弃了城里人本有的矜持与派头,抓起一个馒头或一块切成三角形的油饼,捞一块锅里还很烫嘴的菜,吸溜吸溜咥了起来。

三个场景,走过四十年。困难年代,它是岁终亲人们团圆鼓劲的最好代言者;脱贫年代,它是农家人宴席上倾倒众生的压轴菜;奔小康路上,它是实现美好乡村建设 的有力抓手。

 

隆德暖锅:纷争世界的静土守望者

暖锅于我,就像个暗恋对象。我守护在她身边时,她常年高居楼阁——如果说木板门楣也算闺阁的话,要等到年关时才肯解开层层包裹着的面纱,露出她黑又亮的俏模样。她是富贵人家出身,肠胃天生不喜素,是个无肉不欢的主儿。我们平素里吃的酸菜洋芋的面片,她看都不看一眼。等我离开她时,她倒是与一些个狼吞虎咽之辈隔三差五就亲近一回。听此消息,我气不过,就去北京的东来顺猛搓一回。但我这人哪,还念旧,犯贱得很。守着享誉全国的北京铜火锅,心里无端地就想起她,嘴里还念念有词。邻座给一句,“娇情!”。想争辩,却没词儿。又有人补刀,“个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猜太甚”。个中滋味,不就是个隆德的火锅么,我至于吗!

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吃过了南北的火锅。我于暖锅,就像一个少小离家,历经江湖帆影、饱尝世间冷暖的回乡客,却还揣着一个少年郎的炽热心。

打眼望,火锅的世界里,有南北两派武林盟主,一是北方的老派,善使铜火锅,主打新鲜牛羊肉,依祖传秘方配置独特酱香,以北京为消费前哨阵地,以内蒙古草原为粮草大本营,根基深厚,很有帝都堂皇气象,是宴谢各路江湖豪客的稳席菜。二是南方的新派,爱使盆火锅,专走麻辣霸道路线,据其水系密布、鲜蔬盈野之利,经世代掌门戮力钻研,独门秘笈“麻辣烫”甫一亮相,就迅猛独占川渝城乡,其志鸿鹄,遂挥师北上东进,给南下西进的北方老派扩张战略以迎头痛击。

当两大势力在一二线城市公开对战、无暇它顾之际,一些地盘小但雄心大的小势力也乘势而为,纷纷祭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如岭南派的“打边炉”、广东派的“粥底火锅”,澳门派的“猪骨煲”,香港派的“骨汤底火锅”,再加上赶脚而来韩国泡菜锅、印尼的咖喱锅、泰国的冬阴功锅……一时间,火锅世界的商战销烟,四起。

就在这群雄逐鹿、不见刀枪的杀伐中,在这追逐创新开辟新天地的纷争中,隆德的暖锅,独处一隅,依旧“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依旧“慢慢地绽放她留给我的情怀”……

它悄悄地绽放于隆德县城的宽街老巷子,静待慕名而来的食客;它悄悄地调整配方,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味觉体验;它古装出席,亮相于农家小院、婚礼现场、民俗游,像一个饱经世事的农村贤达,即便是低调出场,也会掀起高潮时刻;它依旧坚持着木炭火慢烧、五层食材浇汤煮、不用蘸料捞着吃的传统吃法……在强手林立的竞争中,遵行着以静制动的慢生活逻辑,沉默而顽强地彰显着西北暖锅深厚的人文底蕴。

 

隆德暖锅:鼎立天地间的古风雅韵

与北京旧派与南方新派所用锅器不同,隆德的锅子洋溢着来自皇天后土的古韵古风。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就曾经记载:“考古之鼎彝,皆有盖,俱祭器也。其法,先将牺牲粢盛贮其中,而以盖覆之,取火熬热,上祭时始揭盖,若今之煖锅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锅,即古鼎彝之意。”煖即暖。鼎是祭祀用的,也是吃饭用的,只不过不是布衣百姓用的。钟鸣鼎食形容的正是权贵人家的奢侈排场。《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布衣百姓,用不起鼎,锅好呆还是有一口的。

火锅的历史,久到万年。在国家和阶级出现后,其演进有两条线,一是食不厌精、极其排场很是奢侈的庙堂风,二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好吃就得的江湖风。

老家隆德,,但却因其山高林密草丰茂水便利的自然禀赋,不,其牧马和屯田养兵的功能就未消减过。它的名字,取自古戎狄部落的羊牧隆城和宋代的德顺军。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一波波潮汐,冲洗着本土生活的旧风貌,冲击着原住民的既有消费主张。于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暖锅,这一种很适合游牧和军旅的移动厨房,就这样在一次的文化融合中留驻在陇中地区(含有隆德县)。或许,我们可以展开合理的想像:比岳飞战绩还优的抗金名将吴麟、吴阶兄弟(有考证说是隆德人),得胜之后的庆功宴,或许会有这唐代称之为暖锅的美食。

隆德暖锅,多为甘肃华亭安口镇的砂锅,用当地的陶土烧制 而成。砂锅烧制的过程,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融合的美妙之旅。陶土天然就有抗冻融、吸音、透气性、耐腐蚀抗酸碱等优良禀赋,经过火的反复锤炼,其各项性能被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煮制食物时,很好地保留了酸甜苦辣的原汁原味!

此锅上大下小,上为锅,下为锅镗兼底座。锅为圆环形,中间竖一上小下大的筒状烟道。烟道与锅膛直通,连通底座,向外开一个半圆形的口子,用以掏灰和通风。锅膛内安有炉齿,上放炭火。锅盖中间开一圆孔,供烟道穿出,盖子就无缝隙地将暖锅内的食材盖得严严实实。既防热气散失,又防炭灰或其他杂物掉入。所烧之炭,杠木烧制的最好,因其火劲大,耐烧,灰却很少,比现在宁夏灵武煤矿出产的无烟炭还好。

 

隆德暖锅:让人魂牵梦萦的席上春风

吃暖锅,对隆德人来说,是亲情味道的集中释放。

装入暖锅底部的叫菜底子,一般是放旱萝卜片和土豆片,萝卜就是隆德本地产的白萝卜,外地运来的绿萝卜和红心萝卜一概靠边站;白菜也要用本地出产的大白菜,叶大帮小,耐熬煮,历经弥香;二层放丸子,这丸子用土豆粉条、旱罗卜,瘦肉混合做成;三层放豆腐、大豆芽;四层放猪排骨;五层,专业术语叫“盖面子”,必定是过油肉,由五花肉煮熟后切薄片再回锅爆炒取油而成,按顺序整齐地码出一个圆形的肉排列,再撒上切好的葱丝,蒜苗丝,红辣椒丝,浇上烩好的汁,肉的白与绿红相配,看上去就好美。

这是最传统的“锅子”配菜方式。五层一面,菜底子和肉面子外,重要的是汤汁。一般是猪骨头汤或鸡汤。提前熬制好,吃时多次添加。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隆德暖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盖面子”不再是单一的过油肉,也会放酥肉、鸡肉块、驴肉、鹿肉、鱿鱼片和海参段,众多菜肴自成一格,但又围绕烟道筒摆放一圈。四层也会放香菇、木耳、冬笋等。各种食材装好后,灌上鸡汤,盖上盖子,加木炭烧开;端上餐桌,揭开盖子,撒放少许香小葱或香菜段,即可大快朵颐了。

行文至此,无端想起唐朝白乐天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读此,我又一次被直接代入了,老屋守岁时,一家围坐吃暖锅的情景,不也如此朴素温馨么!

隆德暖锅,冬天的“席上春风”,即便想一想,也如沐春风,暖了心田,绿了山野。


         王汉,媒体人。近20年来,从《中国城乡金融报》到《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线上线下融合报道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事业之余,偶尔抒写眼中的平凡美好世界。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中国城乡金融报》等媒体。步不惑之年,重拾笔墨,我手写我心。众多作品详见“汉王物语”个人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